陈鸿姑:一位平凡女人的“生命史诗”
今天,天涯区委宣传部推出《岁月里的故事·纪念海南岛解放70周年》第七期——“陈鸿姑:一位平凡女人的“生命史诗” ”。全文3213字,大约需要8分钟阅读时间。
我们每一个人,在广袤的世界里,都显得十分微小而平凡。但生命的可贵在于,每一个平凡人都不甘平凡,跟随大时代浪潮奔涌向前、感受伟大,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人生“史诗”。
陈鸿姑,1948年生人,一位普通的渔家姑娘,生在农村、长在农村,家里9个兄弟姐妹排行老五。苦难岁月,她饿过肚子受过穷,13岁就成为家里的“顶梁柱”参与公社义务劳动:开发农场、修水利、建学校、挖鱼塘……从民兵到党员,从农村到城市,凭借着身上那股“不服输”的劲,用心谱写生命之歌。
生而平凡却人格褶褶。“苦过穷过,才知道幸福生活来之不易。”如今73岁的陈鸿姑始终相信,不虚度光阴,不逃避苦难,就能够让涓滴之水汇聚成不可阻挡的时代洪流。
图 | 陈鸿姑年轻时期
“母亲教会我的那些事儿”
上世纪40年代的中国农村,依然笼罩在战争的阴霾之中,大部分农民还过着食不果腹的生活。1948年,陈鸿姑在海南崖县东京居委会(现三亚市崖州区中心渔港附近)呱呱坠地,成为陈家第五个孩子。
和大部分渔家姑娘一样,陈鸿姑还没念几年书就回家照顾弟弟妹妹了,家里9个兄弟姐妹,她是父母眼中最懂事的孩子,7岁开始砍柴挑水、洗衣做饭,跟姐姐们一起操持全家人的生活起居。大姐出嫁后,二姐生了重病,陈鸿姑独自一人扛起照顾全家的重任。
“那时人人都是为吃饱饭而奔波,父亲每天出海打鱼,母亲挑着担子四处卖鱼,一家人的日子过得紧紧巴巴。”今年73岁的陈鸿姑一说起自己的母亲,情绪变得激动,双手微微颤抖。她说,母亲活了76岁,吃了一辈子苦,没有过过几天快活日子,到老都在为孩子而活。
在陈鸿姑的记忆中,母亲就没有吃饱过饭,“小时候母亲把地瓜粥煮好、饭菜烧好,就招呼我们兄弟姐妹过去吃,每次吃饭时间她总是出门干活,等我们把饭吃完,她才回家,随便扒拉几口我们吃剩的菜汤就算填肚子了。”
“我父母亲是村里出了名的勤快人,几乎天天都在外忙碌,不是打鱼卖鱼,就是去几十里外的黎族村子里采摘野果子、贩卖木薯地瓜,尽管家里有9个孩子,但个个都养活成人了。”陈鸿姑说,等自己成家立业后才知晓母亲的辛苦,才知道日常安逸的生活,父母要付出多少的艰辛和忍耐。
漫长岁月,母亲成为陈鸿姑最温柔的依靠,坚强、勤劳、善良。“母亲是我人生的导师,她身上所有美好的品质都深深刻在我的脑海中,成为我一生的追求。”说到动情处,陈鸿姑眼含泪花。
图 | 陈鸿姑老人
“我是共产党员,我要带头!”
60年代的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,每家每户都要派出劳动力赚足工分,才能参与粮食分配和到生产队领取分红。
“家里兄弟姐妹那么多,如果父母去大队赚工分,一家子就吃不饱饭。”陈鸿姑告诉记者,以前都是大姐去完成大队任务,大姐出嫁后,二姐生了重病,家里劳动力紧缺。13岁那年她向父母提出去赚工分的想法,父母一开始不同意,但无奈生活艰辛,最后只能同意她去参与义务劳动。
1962年,陈鸿姑家里接到了一个通知:通什(现五指山市)建学校,大队要求每家每户出劳动力参与建设。陈鸿姑简单收拾行囊,到生产队跟大伙会合出发通什,这一去便是大半年,那时的通什交通不畅、条件艰苦,建设学校所需要的石头、沙子等只能靠人力从河里运到山上。
“建设任务很重,我刚挑了两天,肩膀就紫了。因为我是人工运沙队中年龄最小的,大伙都很照顾,但我也暗暗下决心绝对不能给大家拖后腿,我一趟挑的少,那就争取多跑几趟。”陈鸿姑讲述,当时条件有限,每餐只有一个菜,晚上都睡在茅草房里,但大伙没有人叫苦叫累。半年左右工程完成后他们回到崖县,父母都没认出来,她晒黑了、也瘦了,母亲后来讲‘看着都觉得心疼’。
个人命运总是与时代命运紧密相连。1963年,中共中央在全国城乡开展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——“四清运动”,同年“四清运动”工作组来到了陈鸿姑所在的东京村委会,作为民兵的陈鸿姑积极响应号召,并成为工作组的得力翻译,为工作组开展工作提供了必要的帮助。此外,陈鸿姑还积极发动村里民兵、妇女做好事:帮助贫困家庭插秧、割稻、抢收、开发农场……“开发农场是一项大工程,我们每天早出晚归,前前后后开发了几十亩农地,种地瓜、水稻、甘蔗,为我们大队创收了不少,大伙领到东西都开心,因为都是实实在在吃进嘴巴里的食物。”忆往昔岁月,陈鸿姑脸上洋溢着自豪感。
陈鸿姑的努力付出和奉献,党组织都时刻关注着。共产主义信念也在年轻的陈鸿姑心里生根发芽,她立志要成为一名共产党员。1966年,年满18岁的她主动申请入党,经过组织考察,光荣地成为一名共产党员。
图 | 陈鸿姑与丈夫的合影
越努力越幸运。1966年,表现优秀的陈鸿姑成为三亚市药材公司崖县药店的职工,这在当时属于机关单位,是无数人梦寐以求的“铁饭碗”。
陈鸿姑打心底珍惜这样的机会,工作更加卖命,尽管走上了正式的工作岗位,但她坚持参与生产队的义务劳动,只要接到劳动通知,她都会第一时间响应,拎着工具就往现场跑。
1970年经朋友牵线,陈鸿姑和丈夫喜结连理,但丈夫远在几十公里外的藤桥(现海堂区)机械厂当医生,夫妻俩只能两地分居。1972年,陈鸿姑怀上第一个孩子,而当时正逢宁远河抱古水利开建,各个机关单位都有沟段任务,怀孕四五个月的陈鸿姑得知消息后,主动找到单位要参与义务劳动,每天五点多出发步行到抱古村,晚上八九点才能回到家里,同事劝她怀孕了多休息,她却总是笑着说:“没事,我不累。”
孩子出生后五个月后,陈鸿姑坚持出勤参与水利建设,把孩子放到娘家让母亲帮忙照看,她每天早上到工地现场帮忙,中午吃饭时间到娘家给孩子喂奶,下午接着干活。因为劳动强度大、加上休息不好,陈鸿姑在孩子7个月的时候就自然断奶了。
她无私奉献的精神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位同事,也让很多人不能理解:“真是狠心的妈妈,丢下这么小的孩子去劳动,图什么?!”面对流言蜚语,陈鸿姑显得很平静,“一开始会难过,也怕连累家人。后来想想觉得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比什么都重要,我是一名共产党员,无论什么事情,我就得挺身而出、冲锋在前。”
在平凡的岗位上,陈鸿姑如同“战士”一样迎接前路的风雨,把安宁留给后方,这就是初心。
图 | 陈鸿姑老人
在平淡无奇的人生轨迹里,陈鸿姑满腔热情地生活、心怀感念地付出,也收获着岁月馈赠的悲欢离合。
1980年,婚后十年,她和丈夫终于结束十年异地生活,俩人同时调到三亚市区工作,一家四口相亲相爱在一起,直到2004年丈夫的突然离世,让一家人陷入了悲恸中。
“从小到大妈妈就是一个大忙人,妈妈的身影总是在忙忙碌碌。”在女儿眼中,母亲陈鸿姑是一位了不起的女人,父亲因病去世快20年了,母亲一个人照顾着一家子,从小就对她和弟弟要求严格,过硬的家庭教育是母亲最“强势”,也是最柔软的爱。
平凡不可怕,可怕的是甘于平庸,陈鸿姑便是一位不甘平凡的渔家姑娘:从农村到城市,从民兵到党员,在平凡的岗位上,她坚守、奋斗、用心,立足本职岗位,把工作做深、做细,不虚度光阴,不逃避苦难,在追逐梦想中,书写精彩的人生答卷。
70多年的光阴,陈鸿姑就这样在人生的大起大落中,收藏着眼前的悲怆,思索着家庭的未来。这些年,春风吹遍琼州大地,海南的变化越来越大,变得让陈鸿姑经常在城市中迷路,她常常跟孙子说:“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时代的参与者、创造者,一定要多读书,有学问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!”
图 | 陈鸿姑的孙子
【记者手记】
陈鸿姑,一名普通的渔家姑娘,人物事迹谈不上惊天动地。但就是这样一个平凡的人物,串起了一个时代、串出了一份中国人的魂——勤劳勇敢、自强不息,为自己的人生谱写奋斗史诗。
作为一名共产党员,她对待组织、对待工作足够虔诚和努力,带领民兵开发农村、怀着身孕依然战斗在义务劳动的一线,只因为“我是党员”;作为一名母亲,她对待生活足够热情,与丈夫异地十年,她一人照顾着一双儿女,丈夫逝世后,她没有一蹶不振,反而逆流而上,用行动告诉生活“女子本弱,为母则刚”!
其实,生活中有许许多多跟陈鸿姑一样的普通人,他们用自己创造的不平凡故事让这个时代充满魅力、甚至是传奇的色彩。仅以此篇推文,致敬我们伟大的劳动人民!致敬每一个通往梦想道路上的平凡人!
时代,因你而精彩!
(↑点击查看微视频《天涯24小时》)
(↑点击查看微视频《红装不如武装美》)
(↑点击查看纪录片《三亚疍歌》)
(↑ 点击查看《我和我的祖国》乡村振兴版
(↑ 点击查看纪录片《村里的脱贫故事》)
阅读推荐